院士與中國航空鈦合金的不解之緣
發布日期:2017-6-1 16:03:45
20世紀50年代,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剛剛開始應用鈦合金材料,作為正在崛起的新金屬,專家們十分清楚,他們的研究對于新中國的軍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鈦合金實驗室組建三年后,經過專家們分秒必爭地攻堅克難、實驗論證,1960年,也是在“東風113”殲擊機需求下,曹春曉與18室的同志一起赴鞍鋼第二薄板廠研制T-4鈦合金板。曹春曉清晰記得那塊鈦合金薄板的規格(1×850×1200毫米)。“工廠的保衛保密部門出動了很多人守衛監視,無關人員一律不得入內。”曹春曉說,我們第一塊鈦合金薄板的誕生充滿了神秘而莊重的儀式感。“雖然后來‘東風113’型號取消,但其研制過程為后期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曹春曉在鈦合金實驗室里見證了中國鈦合金研制的多個第一,更創造了多個第一。1962年,曹春曉將1958~1961年間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實驗數據及其變化規律進行了總結,歸納了自己經手的三個α+β型鈦合金(T-8、T-10、T-11)心得,在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中提出“超高溫鍛造”和“相變溫度壓延”創新性工藝,多年來的實踐和應用證實了他的前瞻性。1964年,他與室主任王金友商量后,共同提出以TC4鈦合金葉片和盤研制作為我國航空用鈦的突破口;1965年,他率領課題組制成某發動機第一級壓氣機轉子葉片。
“原計劃1966年春節前,TC4葉片裝機試車。但事到臨頭,有的廠領導產生疑慮,一旦試車失敗會造成重大事故,破碎的葉片會把后面一系列不銹鋼葉片和其他零部件打壞,近百萬元的發動機將毀于一旦。試車計劃一度被擱置。”曹春曉作了進一步反思,這次試驗的確非常關鍵,稍有閃失,作為題目負責人,個人名譽受損是小事,但發動機損毀是大事。更嚴重是鈦合金在航空工業上的應用如果出師受挫,今后的局面不知如何再打開了。想到這些,曹春曉不寒而栗。
但想到國家投了這么多錢,同志們馬不停蹄、夜以繼日這么多天,難道不該無所畏懼地勇攀“險峰”?曹春曉頂著巨大的壓力走訪溝通,反復討論,最終促成了TC4上機試車。隨著一聲令下:“啟動!”發動機就像猛虎一樣,發出“隆隆”的呼嘯,飛快轉了起來。曹春曉的心也忐忑不安起來,一分鐘,兩分鐘,一小時,兩小時……為了這一刻團隊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那些“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的畫面也在曹春曉的腦海中一幀一幀飛轉不停。發動機運轉正常,各項測試數據完全符合要求,先期試車成功了。在曹春曉領銜下,我國成功通過了第一臺裝有鈦合金轉子葉片的航空發動機長期試車。車間里一片歡騰,曹春曉和同事們眼里閃出喜悅的淚花。
這次試車的成功,掀開了我國航空發動機應用鈦合金歷史的第一頁。1978年1月,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家為“TC4鈦合金在航空發動機上的應用研究”課題頒發了全國科技大會獎,首肯了TC4 在鈦合金的航空應用領域開路先鋒的地位。
“這是國家補給我們的榮譽。事實上,后來評院士這個獎是不作數的,但它始終是我一生中最看重的獎項。”曹春曉激動地說。從“不知道”到“做出來”再到“用上去”,此后的十幾年中,在曹春曉等先驅者的推動下,先后有五六種航空發動機裝上了鈦合金葉片,取代了原來笨重的鋼葉片和鋼盤,使發動機的重量明顯減輕,為我國航空裝備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