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建議加快組建國家鈦產業技術研究院
發布日期:2016-3-14 21:45:28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委書記張剡 (資料圖)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4日訊 “從技術進步、市場空間、企業轉型和產業模式等多個角度看,目前我國鈦業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條件和機遇,鈦材發展將助推我國制造業升級,應集中資源搶抓歷史機遇,引領新一輪結構材料革命。”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委書記張剡帶來建議,應加快組建國家鈦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領結構材料革命。
張剡代表認為,新材料是所有產業的基礎和先導。一代材料一個時代,高端新材料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引起劃時代的產業革命。作為第4代結構材料的主要代表,鈦材不僅在航空航天、大型艦船等重大工程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未來甚至可能取代鋼鐵。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我國鈦資源儲量占世界的37%,其中90%集中在攀西地區。四川攀枝花始建于三線時期,是新中國第一個資源開發經濟特區。在毛澤東、方毅等國家領導人和國家相關部委的關懷支持下,在廣大科研人員共同持續50多年努力,先后攻克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微細粒級鈦鐵礦選鈦、轉爐提釩等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開發出百米長尺鋼軌、釩氮合金、高速鐵路用軌、脫硝劑載體二氧化鈦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產品,建成了規模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釩產品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的鈦原料基地、全流程鈦工業基地。
“我國鈦鐵礦儲量居世界第一,若成功實現技術突破,不僅可以為產業結構優化和裝備制造升級提供保障,更將引領結構材料革命。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求鈦材低成本開發的工業化路徑,因為鈦是最有可能替代鋼鐵被大規模應用的金屬結構材料。”張剡代表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此外,從海綿鈦及鈦材的產量來看,我國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高,但與美、日、俄等國相比存在“低端過剩、高端不足”的缺陷。比如“蛟龍號”采用的是俄羅斯的鈦板。而降低生產成本是當前鈦產業發展最大的技術難題。
張剡代表指出,2013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攀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創新開發試驗區成立,并納入國家發改委和四川省政府部省會商的重要內容。雖然相關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當前較為分散的資金和人才團隊已無法適應鈦業實現決定性突破的需要,信息壁壘導致研發各自為政、不成體系,整體進步慢而散。
為此,張剡代表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和編制“十三五”規劃為契機,組建國家鈦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現代科研院模式新模式,集中資金,選擇新流程,聚焦大項目,吸引國內外最優秀的專家團隊進行聯合技術攻關,盡快實現鈦的低成本生產技術的突破。
二是在此平臺上,要依托智能化制造技術和基于高通量計算的材料數據庫、材料基因工程、材料仿真等新型研發手段,瞄準重點高端產業發展,聚集國內外優秀研發人才和資源,對基礎實驗、技術工程化、產業化及標準進行系統性開發。同時,緊緊圍繞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艦船、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進行統籌規劃,區域布局,跨界融合發展,引爆鈦的新材料技術和應用的革命,助推高端產業發展。